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公告  专家观点
《解放日报》刊发我校党委书记刘承功署名文章《中国人何以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
发布时间: 2021-05-13

【编者按】3月23日《解放日报》第10版“新论”刊发我校党委书记刘承功署名文章《中国人何以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文章认为:马克思主义自问世以来,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人类历史进程。中国人“学得了”这样的革命理论,得以从唯物史观的思想制高点洞察世界历史发展潮流和中国前途命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塑了我们民族的精神世界,让我们真正成为历史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展望未来,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究竟有没有灵魂、有什么样的灵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铸魂育人工作及其成效。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1949年9月,新中国诞生前夕,毛泽东同志发表雄文《唯心历史观的破产》,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那么,马克思主义何以让中国人从精神上由被动转入主动?

眼界提高 视野开阔 觉悟增强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中国人基本上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抗御帝国主义,“旧的顽固的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打了败仗了,抵不住,宣告破产了”,而从西方资产阶级那里学来的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同样软弱,“又是抵不住,败下阵来,宣告破产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先进分子从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全新选择和前进方向。

马克思主义自问世以来,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人类历史进程,闪耀着真理光芒。作为彻底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深入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社会经济结构之中,探寻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和逻辑,透彻把握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方向,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不仅致力于实现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而且找到了改变世界的主体力量,指明了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

中国人“学得了”这样的革命理论,得以从唯物史观的思想制高点洞察世界历史发展潮流和中国前途命运。眼界提高了、视野开阔了、觉悟增强了,就可以扫除思想上、精神上的彷徨、苦闷和迷茫,认清通过反帝反封建的人民革命实现民族独立解放的光明道路。

当时,俄国革命的成功也让人们看到了这样一条道路的现实可行性,从而极大激发了中国人的革命信念与斗争精神。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成为“历史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马克思主义要真正在中国发挥作用,必须切合中国革命的实际需要,同中国人民的革命实践相结合。

毛泽东同志称,中国共产党人是“反对历史唯心论的历史唯物论者”。在他看来,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也是不起作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

正是这份清醒的理论自觉,正是如此自信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宣言,让我们党真正成为在思想上、理论上成熟的革命政党,真正成为一个拥有强大思想武器的伟大政党。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重塑了我们民族的精神世界。由此,我们认识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和规律,找到了实现民族新生和复兴的光明道路,真正成了历史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保持定力 富于活力 充满自信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同样离不开精神上的主动。强起来的新时代,必然要求强起来的精神。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发展阶段,更需要我们在精神上的清醒、充实和坚定,更需要我们保持定力、富于活力、充满自信。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一个没有灵魂的国家、民族,不可能保持精神上的主动,不可能汇聚起万众一心的奋进力量。我们这样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正在奋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必须有灵魂、有信念,必须有坚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昂扬向上的精神世界。

新征程上,尤为需要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精神上彻底实现由被动转入主动,进而聚合起14亿人民团结奋斗、一往无前的磅礴伟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铸就新时代民族精神的强大思想武器。

展望未来,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究竟有没有灵魂、有什么样的灵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铸魂育人工作及其成效。要重视加强政治引领与思想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思想之基、强精神之力。

(原文刊载于2021年3月23日《解放日报》第10版“新论”)